新闻中心 NEWS CENTER
2020-04-03
学术调研和东野圭吾

“学术技术调研要求是检索国内外以上任意技术调研课题相关的方法,统计该材料合成制备的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课题和企业单位,分析各研发方案优劣势、性能指标、应用领域,综述该材料的研发现状、发展趋势、研发难点,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问题。”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学术技术调研更像是东野圭吾笔下的一个作品。以《白夜行》为例,实验室的产品是第一案发现场,文章的通讯作者和实验者分别是雪穗和桐原亮司,学术文章是作案者的第三视角描述,而调研者是侦探笹垣润三。我们调研者的工作是破案,揭开案发现场的真实面纱,反推作案动机,还原案发现场。

为什么说是破案?以2018年为例,中国区JCR一区文章总发表量约51000余篇,同期中国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年的在校硕博人数达270余万人。以上科研文章成果是国内的硕博学生,再加上所有高校科研机构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数据说明,一个好的科研文章是凝聚了个人和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作品。调研分析他们的工作成果,不仅有益于我们对科学领域技术发展的深度探索,也拓宽了对行业的思考与理解。也如牛顿所说的那样,创新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。我们先得爬上那个肩膀,然后努力站起来。在此期间,我们调研员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学术功底,也得发挥出拨云见日的点化能力。

书海钩沉,不同课题下的文献浩如云烟,必须有的放矢。针对不同的课题,学术调研关注点在于学科领域科研文章的导向,行业技术调研侧重于市场成熟企业专利和产品技术的发展。两者有所不同,前者侧重关注科研机构的科学方向,后者注重市场的技术发展。学术的归文章,市场的归专利。所以,两种学术技术调研方案的类型对应了两种信息探索的思路。

科研文章,不是第一现场,是案发后现场凶手的讲述。针对不同的文章或者专利,我们调研者拿到手的永远不是第一手的信息,是被设计者进行过多次编排处理后的结果。一个好的学术作品一定是充满了强大的内在逻辑性。设计者通过层层关卡设计,造就出一个不可轻易复刻的成果。学术文章和技术专利都是充满了各种技术留白,草蛇灰线,伏埋千里。调研人得拿出个人的专业眼光和经验,对现场进行复盘。我们不仅要看到孔雀开屏前面的美丽,也要看到开屏后孔雀的屁股。

魔鬼藏在细节里。在调研过程中,保持怀疑的眼光与批判的思维,从蛛丝马迹中扒出实验的核心。调研者充当侦探的角色,通过蛛丝马迹,构筑复原其案发过程的原貌。文章永远是一个案发的结果,通过别人的文章来推测案发原因和过程,常常是那些细节,决定了整个过程的闭环。好的实验具有自己的技术闪光点。从外人来看,有可能是作者的技术保留,或者是读者自身的学术门槛,导致看到的视角不全。所以调研人需随时化身上帝模式,不仅对自己本领域里面的知识内容要有很详尽的认知,也得做到对这些细节进行彻底把控。

盲人口能言黑白,而无目以别之。学术调研者具有自身的局限性,我们无法做到身临其境,只能尽量去换位思考。凭借个人经验对结果进行推理复盘,这也是为什么综述文章多由行业内具有代表性作品的课题组完成。雾里看花,水中望月,安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?学术调研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积累,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逻辑性的跳跃思维。即使如此,也得用马克思的信条:怀疑一切。深着识其深,浅着识其浅,有缘人得之。门槛都在门里面,实验技术从来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昂星新碳 梁红伟)


网站地图  所有标签  常州网络公司中环互联网设计制作  免责声明  CopyRight © 2019-2024 盘固集团 版权所有 苏ICP备18040059号-3